香港深圳:天造地设的一双

发布日期:2021-10-11 08:01:49 浏览次数:382

2021年10月6日,本届香港特区政府任期内最后一份施政报告出炉。报告中,关于“香港深圳—双城发展”的系统性谋划首次被浓墨重彩、大大方方地提了出来。

林郑月娥横版 双城三圈

林郑月娥特首正式公布了开发建设“北部都会区”,打造“两城三圈”等一系列面向深圳的战略性举措。在随后的记者会上,她还宣布,停建深港边界的“超级殡仪馆”及火葬场,以此回应深圳官方和民间的强烈呼吁。

林郑月娥:沙岭“超级殡葬城”项目规模将大为缩水

有观察人士评论,这份报告不仅着眼于香港市民的民生福祉,更体现了香港发展思路重大转变后的“三个拥抱”:拥抱祖国、拥抱大湾区、拥抱深圳。

为了表明对“港深合作”的切实态度,林郑月娥第一时间在特区政府官邸接受了深圳卫视驻港记者秦玥的专访,进一步阐述深港深度协作的最新进展、愿景和举措。她明确说,深圳和香港在整个国家的宏图大计里扮演着重要角色,港深两地应该要发挥“港深所长、国家所需”。如果国家在哪些地方有需要、而港深两地是有优势的,两地应该联手去发挥这个优势,而不是以前一般那种“国家所需、香港所长”。往后的“香港所长”可能是要和深圳一起发挥的,尤其是创新和科技。

林郑月娥释放重要信号!从“香港所长”到“港深所长”

当然,误读也随之而来。有两种声音,一种认为深圳光芒万丈了,香港居然要抱深圳大腿了,要给深圳服务了;另一种认为深圳香港之间的“硬边界”是不是要消失了,会不会影响“一国两制”。

如果说香港有什么“大腿可抱”的话,那么,这条腿无疑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深圳和香港,唯有在这一共同愿景下,才能开展深度协作,共创美好未来。

作为深圳媒体人,笔者有幸见证了十几年里若干次深港合作会议,报道过深港合作的一些公共或商业的项目,感受过深港之间的一些共通之处和说话办事的鲜明差异,试着从一个观察者的角度分享对于“香港所长”与“港深所长”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

一、过去单纯提“香港所长”,现在提“港深所长”,区别是什么?

“香港所长”与“港深所长”的区别来自于对香港核心竞争力的认知跃升。

谈“香港所长”,就要问一个问题:香港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

每次问,每次得到的答案几乎都一样:国际化优势、法治化水平、英文通用、城市管治水平……

然后各界整齐呼吁:支持香港国际金融、商贸和航运中心地位。

很长时间,一些人眼中的所谓“香港所长”,总是停留在自己的小天地、小算盘中。表面上,一些人不停疾呼国家要支持香港金融、商贸中心地位,背后看来看去都是“房地产生意”,核心逻辑是维持住香港中环昂贵的写字楼租金、近乎天价的商铺租金和港岛高高在上的住宅价格。

“科技创新”是个好东西,但跟以上需求格格不入。

可放眼望去,全世界都在向科技创新急行军,甚至刺刀见红。随便看看中国、美国、欧洲等任何一个国家及其任何一个城市。为了高技术产业,不惜压低资金、土地等要素供给价格,不惜大手笔拿出优惠政策,不惜对外封锁教育资源,不惜上三路下三路一起上……孟晚舟才回来,没看见吗?

一流国际化法治化环境只是香港的竞争力,而非“核心竞争力”。

香港的核心竞争力始终都来自于“中国香港”。

无论是闭关锁国的满清末期,还是被四面围堵的新中国初期,香港都凭借着近乎“唯一联系人”身份,取得巨大的发展红利。在这些时期,香港人自身的勤劳努力固然很重要,但恐怕也依旧离不开“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大局大势。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怀抱后,一个新的发展逻辑产生了:中国越开放,香港越繁荣。

梁振英曾经举过一个例子:1993年,青岛啤酒成为首家在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当时,青岛啤酒在香港这个资本“小池塘”里募集到8.89亿港币。13年后,中国工商银行来了(2006年),募集资金近220亿美金(约合1500亿人民币)。香港自己的资金肯定不够,于是更像“水管”,从世界资本市场的汪洋大海里吸纳资金,更让世界金融机构加速在香港集聚。

香港回归后,内地企业不断推高香港资本市场的繁荣指数,而香港在全球采购的商品大量涌入内地市场,内地加工制造的商品通过香港销往全球,大量内地居民前往香港购物观光……大量资金流、物流、人流快速涌动,香港,越来越繁荣;地产商,越来越富有。

“香港所长”很长时间被片面性解释。一些香港精英口中的“超级中间人”就是对这种金融和商贸中心定位的无限依赖。在这些行业高吸金能力的绝对碾压下,部分阶层的钱包越来越鼓,香港的铺租越来越贵,工业科技却越来越稀少。

可惜,高利润的领域注定很难持久。在中国内地大门越开越大进程中,香港难以回避的问题就是:新出路在哪里?

香港不少有识之士一直在呼吁发展高科技产业,顺应时代发展趋势。1997年以后历届香港政府施政报告里,也都有关于科技发展的内容。不可谓不重视。

1998年,时任特首董建华在施政报告中率先提出:香港“要成为在发展及应用资讯科技方面的全球首要城市,尤其是在电子商业和软件发展上处于领导地位”。当时的香港在发展科技上,可谓要钱有钱,要人有人,要资源有资源。

1998年3月,数码港计划公布。随即,惠普、IBM、甲骨文、雅虎等8家国际著名公司签了意向书,有意入驻。当年,香港代表团访问北欧4国时,包括爱立信、诺基亚也对数码港表示了极大的兴趣。

彼时,信息科技产业革命刚刚兴起,如今那些声名显赫的互联网巨头还都在初创期。很多人觉得,香港会成为第二个硅谷。

20多年过去了,媒体对数码港的报道只剩寥寥几句:几栋普通的写字楼,70%已成房地产项目。

数码港之后,香港特区政府又提出过“矽港”计划,准备做半导体。很有眼光,也有很好契机。彼时台湾“半导体教父”张汝京刚从台积电出来,分别考察了香港、北京和上海。

 

张汝京最看好香港,因为这里最有希望规避美国的禁运,投资人和香港政府也很支持。特首董建华特批了建厂土地,张汝京要求在这块地以外,给员工盖一个宿舍。但香港的地产商不干了,以“炒地皮、炒楼价”为由发动游行示威,赶走了他。结果,这位台湾企业家到上海创办了中芯国际,如今是中国最大、世界第四的芯片制造商。

综观这些发展经历,似乎可以对香港这样总结:

1、香港的核心优势就是背后的中国;

2、“香港所长”不能仅停留在金融商贸领域;

3、“香港所长”独自面对科技创新时屡屡受挫,面对强大的既得利益群体,始终缺乏破困局的能量。

反观新加坡,一直把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视为命脉。如今新加坡本地居民的就业岗位总量(214万)中,制造业相关有39万,加上42.8万专业技术人才,占总量的38%。这样的经济结构和人口结构让新加坡发展后劲十足。

二、从“香港所长”到“港深所长”的转变,是香港发展重心的重大转变。这意味着香港将全力发展“科技创新”板块,使其成为支撑香港发展的支柱之一。

在本届特区政府最后一份施政报告中,笔者感受到了施政团队对香港前途未来的深刻思考。笔者将其概括为“三个不止于”“三个来自于”:

“香港所长”不止于“金融商贸”,需要加上“科技创新”来两条腿走路;

“香港所长”不止于“积极不干预主义”的施政模式,需要“有为有担当”的公职人员来推动发展;

“香港所长”不止于“中环中心主义”的过时理念,需要形成“南金融北科创”的双中心发展格局。

在经历现实洗礼后,特区政府施政团队以及一大批爱国爱港人士,意识到香港的竞争力最终来自于以下三个方面:

香港核心竞争力来自于“中国香港”;

香港基础竞争力来自于“大湾区香港”;

香港关键竞争力来自于“香港深圳双城”。

正是基于这三个认识,特区政府才有可能提出“港深所长、国家所需”的理念。

01

提出“港深所长、国家所需”背后是“一国两制”新实践的坚强保障。

2019年11月,当特首林郑月娥准备步入立法会宣读任期内第三份施政报告时,围绕在她身边的是充满侮辱性的头像图版和针对个人攻击的口号。

她的法定宣读程序变得毫无意义。打投影到她身上,丢卡片到脸上,有“议员”站在桌子上嘶吼辱骂,林郑被迫中断了宣读过程,改为预录视频发布施政报告。

场外,有一批示威者接受西方媒体采访时表态:“施政报告是讲香港各种各样的社会政策,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政治问题没有解决,施政报告根本毫无意义。”

岂料,一语成谶。在香港国安法和选举制度改革的双重保障下,香港政治问题最终一锤定音,朝着明朗健康的方向发展。

林郑月娥接受深圳卫视记者专访时坦言:“以往没有国家安全法保障之前、也没有完善选举制度之前,香港处于一个时常都是泛政治化甚至是不断内耗的环境中……在这个客观条件之下,由特区政府推出一些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措施,会令这些人更加有机会、更加有借口做一些非常激进化的工作。”

“以前我们也见过了,比如我们建广深港高铁的香港段,哇,真的是好像打架一样。到我们建好了,想做‘一地两检’的法律,(反对派)又在立法会‘拉布’。所以在这种客观条件下,无论我作为行政长官,有某些思维比如我们应该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或是应该和深圳合作得更加紧密,都是难以提出的,因为提出了也做不到。”

对此笔者深有感触,过去深圳媒体在谈及城市发展的稿件中,一般都少提、慎提香港,生怕一些问题由于缺乏共识,而引起深圳河对岸的反弹。

02

提出“港深所长、国家所需”蕴含“一国两制”新实践的巨大机遇。

“恭喜发财!”一度是香港人最常用的问候语。

“北部都会区”的提出,被认为是承载“港深所长、国家所需”的具体方略,也被看作是承担香港“发财”重任的增长极。

只是,这个“发财”需要香港人不一样的奋斗,需要不一样的城市规划。

1842年,首任港督璞鼎查制定了香港岛第一个城市规划方案:殖民者住山上,华人挤在山下。此后若干版规划,都停留在维多利亚港两岸。

 

2011年版的香港规划依旧没有迈出重要一步。“都会区”还是限定在港岛和九龙。新界、元朗等靠近深圳区域都属于解决“都会区”人口住房问题的“新市镇”。每天,通过轨道交通实现大量人口通勤。

“新市镇”生活并非规划中那般美好,反倒以其问题丛生而出名,成为香港文艺界多年来的创作热土。香港音乐人写了一首《天水围城》,李克勤唱出了这里封闭自守的困境现状:围住了升学,围住了收获,围住了便了解何谓罪恶……

 

电影人拍的《围城》更是直接刻画了天水围发生的种种恶性事件,未成年人犯罪,乱伦,家庭惨案……《天水围的日与夜》稍微温柔点,但也温柔不到哪里去。

“十年荒地无人理,一朝令下变都会”,对新界、元朗等区域的开发滞后,香港人早有怨言。如果不能提供大量有价值的工作机会,“天水围的日与夜”恐怕依旧很难改变。

 

国家给粤港澳大湾区一个举国艳羡的定位: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香港明确表示,会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当好主角。

环顾香港,在哪个区域去落实这一定位,去当好这个主角?

林郑月娥提出,香港北部将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建成宜居宜游宜业都会区,开拓更多可供居住和产业发展的土地,将尽享港深优势互补、融合发展的红利。

可以看出,这个面积达300平方公里的都会区,并非仅仅用于解决香港住房问题,而是要解决香港发展问题。

从而最终形成香港“北科创 南商贸”的新发展格局。

这也是过去“香港所长”和今日“港深所长”之间“最大的不同”。

03

从“香港所长”到“港深所长”的转变,是深港两地政府卓有成效的工作直接推动形成。

从林郑月娥的讲话中,可以梳理出这两年深港共同努力的时间线。

2020年10月,在深圳庆祝特区40周年的时候,国家主席发表了重要讲话,当时我也在现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主席寄望深圳站在更高的起点,发挥先行先试的改革开放的任务。所以从那一刻开始,我们同深圳市联手做了很多事情。

2020年11月,我去了北京和广州之后,前往深圳。与深圳市的领导共同梳理出一些深港可以共同探讨以及合作的项目。大概一共有40多个项目,共同推进。

2021年5月,深港一些项目合作已经有一定的成熟程度了。深圳和香港两地政府一共成立19个工作专班,继续推进这些工作。譬如这次在施政报告的跨境运输方面,我就提出,我们其实已经有一个专班、专门负责跨境铁路的发展,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合作,为发改委希望见到的“轨道上的大湾区”作出贡献。其他的专班当然也涵盖了金融、科技、法律、环保等一些民生事项。

2021年9月6日,深港高层会议召开。这也是首次把合作的平台提升至行政长官以及深圳市委书记的高度。以前是深圳市市长以及我们的政务司司长,这也凸显出港深合作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深圳卫视详细报道了签约情况。当天,深港两地签署了4份合作协议,并举行4个项目集中启动仪式。

4份合作协议分别是:《深圳市人民政府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关于推进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一区两园”建设的合作安排》

《深圳市人民政府 香港大学关于在深合作办学备忘录》

《深圳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发展有限公司与香港科技园公司发展“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框架协议》

《深圳国际仲裁院与一邦国际网上仲调中心有限公司合作备忘录》


4个深港集中启动合作项目分别为: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联合办公室

前海港澳e站通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

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仲裁中心交流合作平台香港机构进驻

在座谈时,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表示,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史,是一部香港持续辐射带动深圳发展的历史,一部深港合作不断向前迈进、不断取得新成绩的历史。

近年来,深港建立高效运行的“合作专班工作机制”,推动双方在重大平台“促联通”、基础设施“硬联通”、体制机制“软联通”、深港人民“心联通”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深港亲如兄弟般关系更加稳固。

当前,深圳进入了“双区”驱动、“双区”叠加的黄金发展期,迎来了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双改”示范的重大历史机遇。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决策部署,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基本方针,深入落实“中央要求”,准确把握“湾区所向”,主动对接“香港所需”,始终竭尽“深圳所能”,进一步谋划推动深港合作、做强粤港澳大湾区深港一极,努力打造深港“双城经济”、讲好“双城故事”,更好服务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大局。

这段讲话,阐明了深港之间合作的历史渊源、深圳姿态和发展取向,以及深圳在背后为深港合作的默默付出。不然,这么多在深圳的“一地两检”如何实现?另一方面,这段讲话也可以起到对深圳一方凝神静气之效。对于民间“厉害了我的深圳”的言论,也要有相对清醒的认识。

在大湾区发展平台上,在深港紧密携手的基础上,香港“北部都会区”的前景被持续看高。

1、大湾区内目前有超过1.89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每年的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国56%。

2、大湾区内地城市具备完善的产业链、供应链和资金链,技术供给和成果孵化能力强,是香港创科产业发展的丰厚土壤。

3、大湾区既有汇聚多家龙头创科企业的深圳,也有多个正在向先进制造业转型的城市,在创科产业上与香港优势互补,可以成就一个人才、科研机构与企业汇聚的国际创科中心。

4、大湾区近7000万人口,生产总值达1.4万亿美元,为香港发展创科产业提供了庞大的市场。以大湾区为支撑,香港可以有效对接内地广阔的市场需求,还可以与内地科技企业并船出海,共同开拓国际市场。

其实,世界早就将香港深圳放在了一起。2018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全球创新指数》,即将深圳-香港统计为一个共同的创新集群,位居全球创新集群100强的第二位。

2020年、2021年被进一步扩大为“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仍居第二。

 

城市发展优势,守是守不住的,唯有向前突破。

香港,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多元文化融合大都会;深圳,亚洲第五城,世界创新重要节点。

这两座城市,如果齐心协力,绝对是天造地设的一双。

主笔 / 余治国

编辑 / 李雄飞

X中山南方体育设施工程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nfty-shu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